植物染,又称草木染,以天然植物为织品上色,沿袭自古,历史悠久,风味古朴,怡然自乐。
好“色”之心,人皆有之
古早古早的时候,人们便发现,漫山遍野花果的根、茎、叶、皮,都可以用温水浸渍来提取染液。
经过反复实践,人们终于掌握了一套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技术。周代,植物染料在品种及数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。当时已有专门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员“染草之官”,负责收集染草,以供浸染衣物之用。
秦代,染草之官发展为染色司。唐宋称为染院,明清则设置蓝靛所管理机构。
染色已基本采用植物染料,形成独特的风格。
草木染 · 一物一色彩
当时使用的主要植物染料有:
红色类的茜草、红花、苏枋;
黄色类的荩草、栀子、姜金和槐米;
绿色类的冻绿(亦称中国绿);
蓝色类的蓝草(靛蓝);
黑色类的皂斗、乌桕;
……
古代“五色”为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。
经由媒染、拼色和套染等技术,植物染可变化出无穷的色彩。
东汉《说文解字》中有39种色彩名称,明代《天工开物》、《天水冰山录》则记载有57种色彩名称,到了清代的《雪宦绣谱》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。
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中详细记载了植物染工艺:
先是“刈蓝倒竖于坑中,下水”,然后用木、石压住,使蓝草全部浸在水里,浸的时间是“热时一宿,冷时两宿”。将浸液过滤,按百分之1.5的比例加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搅动,等沉淀以后“澄清泻去水”,“候如强粥”,则“蓝靛成矣”。
用于染色时,只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,配成染液并使发酵,把靛蓝换原成靛白。
靛白能溶解于碱性溶液中,从而使织物上色,经空气氧化,织物便可取得鲜明的蓝色。
这种制靛蓝及染色工艺技术,已与现代染色机理几乎一致。
植物染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色彩,
取法自然,染法讲究,
色彩多,色牢度好,不易褪色。
染出的织物色泽纯净柔和,
散发着草木清香。
初经水洗时的褪色,
如岁月漂洗后的颜色,
有一种宁静祥和的生活的味道。
如今,社会繁杂,
人们渴望回归自然,追求简朴生活,
植物染自然温润,雅致天成,
为现代工艺所不能替代。
那些内心宁静,享受慢生活的人们,
把这种古朴自然的色彩当作美的时尚。
取之自然、还于自然的草木之美必将再现。
那时,我们会发现,天,这样蓝;树,这样绿;
颜色,可以如此自然和美丽。